村网通总站 白土二村 572584.nync.com 欢迎您!
2018年还剩下几天的时间。这一年,她们的离去,让我们内心涌起阵阵离别的哀伤。她们的成就,她们的造诣,她们的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
李芳: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课”
车云山含悲,南湾湖流泪。 6月16日上午,花圈似海,挽联如潮,哀乐低回,千人泪垂。
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这个小镇上,近5000人的送行队伍把灵堂前一公里多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都是来为以身挡车救学生而英勇牺牲的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送行。“那天,你救学生,我看到了。我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一定是个好老师!所以,今天我来看看你……”一位老人因挤不到跟前,手抹眼泪不住地张望……
李芳 来源:央视新闻
6月11日傍晚,河南信阳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像往常一样放学,李芳随队护送学生。突然一辆摩托三轮车闯红灯急速驶来,完全没有刹车迹象。“那个车从那边很快地开过来,老师看见学生还没有走完,跑过去将学生推开,叫他们走,老师自己却被撞了。”河南信阳董家镇绿之风希望小学学生曹佳星回忆说。
李芳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三轮车,被撞倒后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当时受伤人员除了李芳老师外还另有4名学生,大家紧急拨打120,将5人送往医院抢救。4名学生伤情较轻,经治疗后已经出院。而李芳老师因伤势过重,尽管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还是未能挽救她的生命。
“爱能使普通的灵魂伟大。”在车祸发生那一刻,容不得李芳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她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她的奋力一推,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拯救了许多孩子的生命。
1989年,李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的讲台,先是在偏远的黄龙寺小学、谢畈小学任教,后来由于学校撤并等原因,来到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李芳老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爱岗敬业,多次在县市获得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称号。教学能手评选中,每次都能够评上,这次为了救孩子走了,我们全体师生都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河南信阳董家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校长王斌说。
“工作29年来,她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是教师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浉河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殷世明如此评价李芳的教师生涯。
爱学生,真诚而乐于助人,是同事们对李芳普遍的评价。李芳的同事兰思武是李芳从初中到师范学校的同学。参加工作之初,两人一起被分配到了黄龙寺小学任教。兰思武记得,李芳在上学时就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生,智商和情商都很高,“本来想她毕业后会有别的选择,没想到她会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事发前一周,李芳刚刚过完自己的49岁生日。“李老师平日是一个爱美的人,我们私下都爱叫她‘老美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次最美的选择,却成为留给我们最后的美!”与李芳生前同住一室的同事郝翠玲早已泣不成声。
就在端午节前的周末,李芳原本答应陪女儿参加公务员面试,可是她却爽约了。“有车,快走开!”这是李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她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她牵挂的学生和牵挂她的亲人朋友,走完了自己短促却闪光的一生。
对学生们,李芳的爱始终如一,毫无差别。榜样的标准或许没有那么高不可攀,见贤思齐,审视自己的内心,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90 后”女干部王秋婷:芳华,定格在扶贫攻坚路上
“车子滑过泥泞的地方,泥巴溅到车窗都看不见外面了,路上的岩石把车子的底盘刮得巨响,我的心也跟着这个响声揪紧了,车突然停了下来。‘前面车过不去,只有走路了’。”王秋婷在日记中写道,层峦叠嶂的山中雾气缭绕,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路面泥泞湿滑,在这条宽度不足一米的道路上,她小心谨慎、连走带爬地走着。
自从2017年10月26日进驻天星镇打瓦村,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队员王秋婷和其他队员就经常遇到道路泥泞、车子过不去、徒步走进打瓦村的事。
王秋婷 来源:昭通日报
然而,时间定格在11月19日,王秋婷再也回不到打瓦村,回不到父母和亲人身边,回不到她熟悉的工作岗位……
顺着绵延的羊肠小道,王秋婷和队员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原本5公里的山路走起来似乎有10公里那般遥远,尽管小心谨慎,但是走到一个崎岖的下坡路段时,我还是狠狠地跌了一跤”。
王秋婷喜欢写日记,每一天的事她都要记下来。“两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打堡村民小组,这是到打瓦村后第一次到打堡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召开群众会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上的委员梁贵发告诉王秋婷:“打堡村民小组是距离村委会最远的,到现在还不通公路,只能走路去。”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乡村工作的王秋婷,见识了坑洼不平的泥土公路,“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那里的群众是怎么生活的啊!”她在心里想。
“通过走访了解到,打瓦村下辖22个村民小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驻村扶贫开始的两个月里,王秋婷走遍了22个村民小组,“每天平均走2万多步,每天徒步行走使我的双腿红肿疼痛,走烂了我从县城带来的两双运动鞋。”
经过两个月的走访,详细了解情况后,工作队召开了群众会。一场群众会开下来,王秋婷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原来还有那么多群众的交通条件停留在人背马驮阶段,这样的交通条件给打堡、白岩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制约着两个村民小组的经济发展。”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帮打堡和白岩的群众解决修路问题。”开完群众会回来的路上,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跃阳对王秋婷说。之后,王跃阳带着王秋婷和另一名驻村干部吴恂多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为了不打扰群众日常生产,他们晚上顶着夜色到户召开群众会议,开展土地协商工作,做好修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并积极向领导反映群众的愿望,最终上级批了修路项目。“打堡、白岩两个村民小组的5.62公里公路终于开工,三个月的艰辛努力后,两个村民小组的群众终于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王秋婷高兴地在日记里写道。
“现在的打瓦村正处于‘攻坚拔寨’阶段,我将继续努力,以村为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年轻干部的优良作风,扎实苦干,努力为打瓦村全面脱贫奉献我的青春力量。”在王秋婷与其他驻村扶贫队成员的帮助下,打瓦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然而,不幸却降临到王秋婷身上。
11月19日,王跃阳、王秋婷、高静例行回单位汇报工作情况。当天18时30分左右,大关县天星镇彝岔二级公路苦姜坪段发生轿车与货车交通事故,事故造成王秋婷、王跃阳、高静3人受伤。王跃阳、高静仍在救治中,而王秋婷却永远离开了,她青春的身影被定格在2018年11月19日23时37分。
王秋婷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姑娘感到惋惜和痛心。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哀悼她。
12月13日,云南省妇联发文,决定追授因公殉职的昭通市“90后”扶贫干部王秋婷“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妇女向王秋婷学习。决定指出,王秋婷是一位新时代云南女性勤勉敬业的榜样,也是一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型。希望全省广大妇女以王秋婷为榜样,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她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学习她扎根一线、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为云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汪寅仙:一把壶震憾了一个时代
2月28日上午,江苏省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发布讣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副会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会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汪寅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2月28日9时28分逝世,享年75岁。
汪寅仙以超凡的境界,卓越的艺术成就,早已驰名遐迩,誉贯中西。从艺60年来酷爱紫砂陶艺、勤奋研习,不断创新。善于将自然美、原生态注入于壶艺之中。施艺严谨,手法独特,先后设计新品有三百多件套。她与张守智先生合作的“曲壶”,用辩证思维和梦幻般的想象力,“曲则全,枉则直”的理念,简约虚实的立意,气势如虹的架构,创作了无愧当代陶艺重器经典,一把壶震撼了一个时代。
汪寅仙 来源:新浪网
汪寅仙大师作为当代紫砂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从艺经历、美学思想、艺术构思、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等,都对紫砂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把光器的书卷素雅,花器的生动情趣,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敏感而细腻的手法,进行了绝妙的结合,花器之文雅,光器之灵动,放大情感于作品之上,在精神上追求至诚至美,她的作品总有出人预料的艺术效果,如音栖弦,如烟成霭,环肥燕瘦,淡菊幽兰。
1956年,汪寅仙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转师朱可心门下习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1959年,随师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等东欧国家展出。朱可心作为汪寅仙从艺路上的一代恩师,名师得高徒曾一度传为佳话。
1979年,汪寅仙的作品《葡萄杯》选中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1980年,她创作的《高寿梅桩茶具》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86年,作品《回方壶》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1986年,她与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合作创作的抽象线条形茶具《曲壶》曾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1990年分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并被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作品《回方壶》、《圣思桃杯》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弯把梅桩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圣思桃杯》收藏在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一把壶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件作品一幅绝妙的诗画,艺术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是大师的心血和智慧,艺术上的每一次成功,大师的境界总会得到一次崭新的升华。社会需要艺术,美的作品能与人的心灵沟通,深邃的艺术内涵和魅力,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与启迪。汪大师从艺六十余载,创作的紫砂作品数以百计,每一件都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大师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她扑实的生活,处世为人,从善如流。她把内心的美好,社会的美德,用紫砂艺术表达的淋漓尽致。当人们读懂了这令人激动的作品,也许就真的读懂了大师的内心世界。
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的《传承·大师》特别系列节目,对汪大师做了专题报道,解说词开篇说道:“一块泥巴在他的手里千变万化,一把壶被人卖出惊天高价,她是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作品被世界六大博物馆收藏,她就是中国紫砂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
张文霞:为数不多的女相声名家
2018年9月28日上午,相声名家张文霞因病去世,享年82岁。张文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的女性相声表演家,同时她也是相声名家田立禾的妻子
1952年,她在天津拜相声名家武魁海为师,与魏文亮、魏文华同出一门,擅长贯口活。1956年,张文霞加入天津市南开曲艺团,1956至1970年在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工作。
张文霞与老伴儿田立禾同台演出。视频截图
张文霞代表作品很多,比如《夸住宅》、《八扇屏》、《洋药方》等,以贯口活见长,脍炙人口。退休后,张文霞协助爱人田立禾先生挖掘整理传统相声,并培养相声新人。年老的张文霞不愿重返舞台,而是希望把余热发挥在幕后,张文霞对相声艺术的执着热忱和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2007年,刘春慧正式拜张文霞为师。张文霞和刘春慧师徒也成为曲艺界第二对女师父收女徒弟的典范。此前相声界只有回婉华与马贵荣这一对女师父收女徒弟的先例。
2010年7月张文霞在淡出舞台43年后重登舞台,与老伴儿田立禾首次表演传统相声《大保镖》,张文霞的出众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追捧,夫妇二人将此活儿注入新的元素,包袱“笑果”十足。此后夫妇二人多次合作登台,宝刀不老,还创作上演了新作品《学方言》,其中包含很多网络语言、流行词汇,网友皆叹夫妇二人紧跟时代之能力在同代相声老演员中无人可及。
“人老相声不老”的张文霞带给人们诸多回忆和笑声。张文霞去世,最难过的应该是与她扶持相守多年的丈夫田立禾了。夫妻俩台上台下相伴多年,田立禾还曾撰文写下与张文霞的故事,其中有一句十分打动人心:“今后我们在舞台上的日子不会太多了,退出舞台后还有活儿干,我们要把《中国传统相声集锦》里的断简残篇补上去。即便是岁数大了也要量力而为,不能虚度年华。”
王丹凤:书写一卷魅力女人自尊美丽的史诗
著名演员王丹凤于2018年5月2日凌晨去世,享年94岁。王丹凤是1962年新中国首次推出的“二十二大影星”之一,被誉为“小周璇”,代表作《家》《海魂》《女理发师》《桃花扇》《护士日记》等,曾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2013年获第1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在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舞台上,阔别观众20余载的王丹凤,坐着轮椅领取了组委会颁发给她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对于一个从影40余年、奉献了纵贯古今50多个银幕形象、曾让电影之花绽放于浦江和香江的表演艺术家而言,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王丹凤坐着轮椅领取了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视频截图
久违台前的王丹凤现身领奖,激起无数人对她与其作品,以及往昔岁月的无限怀想。从黄浦江到香江,从旧上海到新中国,王丹凤留给世人的不只是一个常规女明星的故事,更是一卷魅力女人自尊美丽的史诗。
王丹凤并非出生在演艺世家,只是小时候爸爸喜欢看地方戏,常带她去看,因此受到艺术熏陶。成长岁月里,赶上上海滩影坛星光熠熠。那年头盛产电影明星,她在自己闺房里贴满画报上剪下来的周璇、胡蝶等人的剧照,幻想自己有天能够变成她们。后来美梦成真,邻居影星舒丽娟知道她喜欢电影,带她去片场看拍戏,导演朱石麟慧眼识珠看中,从此开启她的银幕之路。
有张在大银幕上放光的脸,她很快做到主角,《新渔光曲》,翻拍自王人美的经典之作,王丹凤出演受尽剥削的渔家姑娘,贫穷善良,天真美丽,已有王人美珠玉在前,观众依然被王丹凤的演出打动。《落花恨》、《春》、《秋》、《三朵花》、《合家欢》、《两代女性》……她拍片量大,一部接一部。但与当时沪上大部分女星不同,勤于工作的王丹凤身上并不盛产小报喜欢的花边新闻,这让她更赢得媒体的尊重和影迷的喜爱。
1948年,王丹凤赴香港,在长城、南国等影片公司主演《无语问苍天》、《琼楼恨》、《海外寻夫》等6部电影,事业再上高峰。影迷遍布东南亚,影响力辐射美加华人地区,本可以在香港继续做一个风光的女明星,但新中国建国后,抱着对新时代的向往,以及为与人在上海的未婚夫柳和清完婚,王丹凤放下香港的一切,回了上海。对于王丹凤的告别,香港影迷多有不舍,当年香港报刊对于王丹凤的上海大婚,还有大版面报道。
成为红旗下的演员,王丹凤焕发出另一种风采。1957年的《护士日记》,1962年的《女理发师》……王丹凤演绎着中国儿女对新天新地的憧憬和爱。在这时期命题作文的新电影里,王丹凤的表演天真、自然,为了演好那些和她生活很远的工农兵人物,她屡下基层体验,在电影圈传为佳话,也让一个个人物走进了观众心里。
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王丹凤与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等22人入选,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王丹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正式息影。息影之作《玉色蝴蝶》,从16岁演到60岁,挑战不可能。一生靠作品说话,为人诚恳纯真,始终对家庭与国家忠诚无私地付出,为事业挥洒汗水与热泪——王丹凤拿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当之无愧。王丹凤留给世人的不只是一个女明星的风光故事,更是一位伟大女性,一步一脚印的来时路,一个自尊自强的魅力身影。
信息综合自:央广网 央视新闻 中国教育报 中国妇女报 文汇报 新浪娱乐 中华陶艺微信公众号 中国美术家网